八和會館的歷史軌跡——寫在廣東八和會館成立125周年
- 時間:
- 瀏覽:196
- 來源:愛戲網
2014年夏秋之交,親戚親戚每各人迎來了廣東八和會館成立125周年的慶典。作為粵劇的行會組織,廣東八和會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業(yè)績早已蜚聲海內外,其弟子已遍布全球京劇藝術。今天親戚親戚每各人回顧廣東八和會館的歷史,走出認識上的誤區(qū),還原其真實的面目,弘揚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對粵劇的保護和發(fā)展全部過后一件幸事京劇藝術。
還原歷史 走出誤區(qū)
任何一種生活古老的藝術,任何一另三個白多多悠久的藝術團體,全部過后其清晰而獨特的歷史軌跡。廣東八和會館的歷史足跡也是鮮明而獨特的,它在粵劇的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清楚而亮麗的印記。不過,并全部過后每各人對廣東八和會館的前世今生全部過后那么明白的,不少人對它的印象仍然比較模糊,少數人甚至在認識上走進誤區(qū)?,F在親戚親戚每各人有必要指出那先誤區(qū)的處于,并期待有關人士從誤區(qū)中走出來。
誤區(qū)之一:廣東八和會館原名是瓊花會館,兩者是承襲關系。近來其他媒體對瓊花會館與八和會館的關系問題混淆不清,一家網絡媒體載文說:“八和會館是粵劇藝人的行會,從前稱為瓊花會館,最早設于佛山?!边@就把瓊花會館與八和會館混同于同一另三個白多多粵劇行會。據粵劇研究專家考證,瓊花會館是早期粵劇本地班藝人的行會組織,館址在佛山,創(chuàng)建年代有多種說法,但證據均不富于。有書為證的是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刻印的《佛山忠義鄉(xiāng)志》,記載了“瓊花會館在大基尾”,說明其創(chuàng)建時間最遲在雍正、乾隆之間。而其開始英文了日期是清咸豐四年(1854年),粵劇藝人李文茂率紅船子弟響應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派兵摧毀了瓊花會館。至于八和會館的建立,則是在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由粵劇藝人新華倡導,集全行之力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建成,會館建在廣州黃沙海旁街。由此可見,八和會館是在瓊花會館被毀的35年前一天才在廣州建成,兩者并那么承襲的關系,把八和會館與瓊花會館視作同一另三個白多多粵劇行會組織是不妥的。目前,佛山早已恢復了瓊花會館,而廣州也把八和會館的工作恢復得有聲有色,兩者分別在不同的地區(qū)承擔著振興粵劇的任務。
誤區(qū)之二:八和會館即是八旗會館,八和子弟也是八旗子弟。這既是一另三個白多多歷史的誤會,也是一另三個白多多天大的笑話。在歷史上,廣東八和會館曾一度被外界誤認為是八旗會館的同一體。覺得關于八旗會館的來 歷,全部過后一種生活說法,其中一種生活說法與旗人(滿族人)有關。你這名見解認為,清朝時期,廣州的天字碼頭一帶是駐粵八旗兵(清兵)活動較為頻繁的地方,當時的清朝官吏從水路到廣州時全部過后天字碼身旁岸,也不我我沿著八旗二馬路前往八旗會館休息,接著再由八旗子弟到接官亭迎接,此舉名曰“接官”。八旗會館的館址設在德政南路靠近長堤的地方,至今已難覓遺跡。19世紀末期粵海關稅務司的洋人雷樂石撰寫的《粵海關十年報告》中,也提到“在廣州共有2三個白會館或同鄉(xiāng)會,其中一另三個白多多是旗人的會所……”由此可見,八旗會館與駐粵八旗人員關系密切,是滿族人的會所。至于坊間流傳的另一種生活說法,認為八旗會館并非旗人的會所,也不我我官商們洽談貿易的地方,只因出入會館的人員在相貌、身材、口音方面與旗人相近,因而被認定這是“旗下佬”的地方。不管哪種說法與考證,都無法證明八旗會館與八和會館有一絲一毫同類之處,八旗子弟與八和子弟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硬把兩者扯在同時覺得誤人不淺。
誤區(qū)之三:廣東、香港、新加坡三地八和會館的歷史軌跡為:發(fā)源在廣州,發(fā)展在新加坡,興旺在香港。你這名說法貌似有理,覺得有失偏頗,它把發(fā)源、發(fā)展、興旺三者分割開來了。親戚親戚每各人不否定廣東、香港、新加坡八和會館的功績,它們均具有一定的實力,一定的影響力,一定的凝聚力,也不我我都為粵劇的承傳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不我我,親戚親戚每各人從尊重歷史的深層出發(fā),應當充分肯定廣東八和會館在成立、發(fā)展、繁榮興旺過程中所起到的帶頭作用。
廣東八和會館創(chuàng)建于1889年,會館設在廣州黃沙,占地面積500000平方米,可容千人居住。會館按藝人行當和職責分工設立三個白堂,即兆和堂、慶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其中德和堂又稱鑾輿堂,慎和堂后改為慎誠堂,普和堂后改為普福堂。八和會館的命名,也反映了團結的意識,“八和”,意為八方和翕,團結一心,和衷共濟。和為貴與和為上,均是粵劇戲行先賢的精髓所在。廣東八和會館的發(fā)展十分很快,到了20世紀20年代,已有兩千多名會員。隨著八和子弟在海外落地生根,以當地名稱命名的八和會館遍布18個國家和地區(qū)。有海外人士出于對廣東八和會館的尊敬,把它稱之為“母會”。覺得母會的說法也不我我恰當,也不我我廣東八和會館與各地的八和會館不處于母子關系或隸屬關系。但廣東八和會館作為全球八和會館的先驅,確覺得粵劇會館史上起到表率作用。
現在再來話語新加坡八和會館,該會館是新加坡頗有影響力的粵劇行會組織。其前身是清咸豐七年(1857年)成立的梨園堂。1890年,當地政府頒布法令,所有社會團體均要登記注冊,粵劇人士便借鑒廣東的命名最好的辦法,把梨園堂更名為“南洋八和會館”,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后又改名為“新加坡八和會館”。每各人士曾說,也不我我把梨園堂的歷史打上去來,新加坡八和會館的歷史比廣東八和會館的歷史需要長32年。你這名說法也是站不住的,也不我我在1890年“南洋八和會館”成立前一天,其名稱叫梨園堂而不叫八和會館。南洋八和會館的命名是在廣東八和會館命名后的第二年才有的。那么來太多有,計算八和會館的歷史年限應從其正式命名的那一天算起。新加坡八和會館成立前一天,主要負責管理職業(yè)粵劇戲班的演出事務和藝人的權益福利,以及定期組織紀念、慶典、賑災、籌款、祭祖等演出活動。20世紀500年代前一天,新加坡八和會館加強了與中國大陸和歐洲華人的粵劇交流,演出活動較為頻繁。
親戚親戚每各人再話語香港八和會館,該會館的歷史較短,于1953年2月在香港注冊成立,是香港最大的粵劇行會組織。香港八和會館與廣東八和會館有著密切的關系,1939年廣東八和粵劇協(xié)進會(廣東八和會館當時的名稱)在香港成立分會,拉開了香港八和會館的序幕。1949年前后,有關人士倡議注冊成立獨立的香港粵劇社團,未獲當局批準。直到1953年2月,有關人士以“香港八和會館有限公司”的形式申請注冊,才獲得成功。該會下設6個屬會:香港粵劇演員會有限公司(八和演員組)、香港普福堂粵劇樂師有限公司(八和音樂組)、香港粵劇慎和堂有限公司(八和事務部)、香港戲劇舞臺燈光布景職工會有限公司(八和燈光布景部)、香港合和堂有限公司(八和服裝道具部)、香港八和會館鑾輿堂(八和武術組),另附設八和粵劇學院及八和粵劇團。多年來,香港八和會館充埋點揮其行會職能作用,大力有有助于于香港與祖國內地的粵劇交流,在香港舉辦各類慈善籌款義演,關注會員權益和陽活福利,為香港粵劇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綜上所述,廣東、香港、新加坡三地的八和會館在粵劇前進的歷程中都發(fā)揮了每各人的優(yōu)勢,在粵劇的承傳、保護、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從歷史的深層審視,廣東八和會館無論從行會的發(fā)源、發(fā)展、振興等方面全部過后當之無愧的先行者。
復興粵劇 繼往開來
現座落在廣州西關恩寧路的廣東八和會館,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第二年建造起來的。原設在黃沙的會館在1937年被日本飛機炸毀,會館同仁于1946年擇址重建。如今的廣東八和會館,于5003年重新修葺,以其嶄新的面貌對外開放。
一走近八和會館的大門,就可需要看后兩扇古老的大木門巋然挺立,據說這兩扇門有5000多年歷史。門上貼著一另三個白多多栩栩如生的門神——唐朝大將秦瓊與尉遲恭。兩扇大門高3米多,寬兩米多,重八百多公斤,是鎮(zhèn)館寶物之一。這兩扇大木門可謂堅固至極,據說當年日本飛機轟炸黃沙時,八和會館被夷為平地,而會館的兩扇大門卻安然無恙。更有趣的是,20世紀六十年代,大木門曾被作用跳板,承受4噸重的大卡車的輾壓,依舊完好無缺。
進入八和會館,寬闊的會館大堂令人身旁一亮,紅磚鋪砌的地面,滿洲風情的窗戶,青磚砌成的墻壁,風格獨特的浮雕裝飾畫,處處體現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大屋的特色。而那大堂正中位置安放的華光先師像,仿佛昭示著這位粵劇鼻祖的神奇功力。一樓的大廳有供粵劇藝人排練和演唱的場地,二樓是業(yè)務辦公室,三樓是演唱錄音室。你這名切都顯示出八和會館作為粵劇先行者的氣質與特點。
廣東八和會館在復興粵劇、弘揚粵劇的歷程中成績彪炳,令人矚目,這當中又有兩位著名粵劇藝術家長留在世人的印象中,一位是薛覺先,一位是紅線女。薛覺先在粵劇五大流派排名中位居首席,從前擔任過八和會館多屆理事長。他于1921年進入香港環(huán)球樂班學藝,1929年起自組覺先聲劇團,長期在廣州、香港并赴東南亞演出。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爆發(fā),薛覺先痛心疾首,演出時用白布書寫“當娛樂中勿忘沈案恥辱”懸掛于舞臺前。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薛覺先從內地回到香港,但因患精神失調癥,一度停演。1954年薛覺先舉家回廣州定居,任廣州粵劇團藝委會主任。薛覺先的戲路寬廣,技藝全面,做工干凈灑脫,唱腔精練優(yōu)美,善于運用旋律和節(jié)奏的變化表達人物感情的話語,善于突破曲調從前的板眼、句格而創(chuàng)作新腔。薛覺先的藝術自成一家,人稱“薛派”,他的唱腔被稱為“薛腔”,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世人尊薛覺先為“一代宗師”。
八和會館顧問、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寶在回憶老師薛覺先時說,當時人跟薛覺先學了兩年戲,是薛覺先的正式弟子;薛老師做人做戲都很嚴謹,你愛不愛我過做演員一定要有“衣食”,也也不我我要有公德心和責任心。1955年,薛老師與幾位同行在太平戲院看我演《寶蓮燈》,散場后薛老師請吃夜宵,你愛不愛我我的聲音不錯,也不我我要掌握好問字扌羅 腔。師母唐雪卿催他睡覺,但他興致正濃,不但講解要領,也不我我還親自示范,直到夜里四點多鐘才停止。薛覺先老師不愧是五大流派之首,對粵劇的承傳與創(chuàng)新,對粵劇的改革與發(fā)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和會館顧問、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陳小漢在回憶先師薛覺先的為人時十分感慨,他印象最深的是薛覺先教他唱《陌路蕭郎》,教了一遍又一遍,并非嫌麻煩。他拜薛覺先做師傅時,也不我我請師傅喝了一杯白開水。他從童年的無知階段開始英文了,就總是學薛腔。陳小漢認為,薛覺先擔任了八和會館幾屆理事長,對八和會館和粵劇全部過后很大有有助于于。八和會館是一另三個白多多粵劇親戚親戚每各人庭,全球的八和會館全部過后分彼此,紀念八和會館誕辰和緬懷薛覺先,也不我我要加強團結,有有助于于和諧,銳意改革,致力創(chuàng)新,把八和會館的建設和粵劇事業(yè)推上一另三個白多多新臺階。
八和會館成員、著名粵劇演員小木蘭出生于20世紀40年代,她與薛覺先合演的第一出戲是《蕩舟》,而合演的最后一出戲是《花染狀元紅》。小木蘭當時是一名初出茅廬的演員,處處都留意向前輩學習。難忘1956年10月500日晚上,薛覺先在廣州人民戲院主演《花染狀元紅》,當晚田漢前來看戲。演至第四場時,薛覺先也不我我雙腳麻痹,踉踉蹌蹌,幾乎跌倒。小木蘭當時就站在薛覺先1米外的地方,總是用眼角盯著他,擔心他演不下去。但薛覺先卻以頑強的毅力堅持演出至終場,并向觀眾謝幕,謝幕開始英文了后才跌倒。經送醫(yī)院檢查是腦溢血,救治無效,不幸于次日逝世。薛覺先也不我我從前以對觀眾的極端負責和對藝術的忠誠,拋妻棄子了他深愛著的粵劇舞臺,他不愧是八和會館的楷模、粵劇界的楷模。
廣東八和會館常務主席郭英偉在回顧會館的歷史時,多次談到著名粵劇藝術家紅線女對粵劇事業(yè)的貢獻。紅線女從前擔任八和會館的名譽會長,她在關心粵劇事業(yè)的發(fā)展時,也大力支持八和會館的工作。開放改革前一天,廣東八和會館復會,紅線女為修復館舍義演籌款四處奔走、親力親為。會館門口的那兩扇大木門,當時已不見蹤影,但紅線女認為那兩扇大木門見證過八和會館的歷史,也不我我堅實無比,全部過后一般的木頭不能代替,一定要尋回來。她經過回憶,想起大木門被轉移到海珠區(qū)的某一另三個白多多地方,于是叫上八和會館的有關人士到海珠區(qū)尋找,終于把那兩扇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大木門找了回來。
廣東八和會館理事、有“西江紅線女”之稱的陳露詩在回憶紅線女扶掖后輩之事時十分感動。陳露詩15歲從藝,時常協(xié)會紅線女的表演最好的辦法演戲,而紅線女在培養(yǎng)后輩方面亦不遺余力。1989年,紅線女在65歲之時,陳露詩跟著女姐拍電影《李香君》,該影片由著名導演王為一執(zhí)導。紅線女飾演李香君,陳露詩飾演李貞麗。當時陳露詩按粵曲傳統(tǒng)唱法唱到高音區(qū)時總是怪怪的沖不上去,紅線女就笑著指著陳露詩的腦袋說:“詩詩啊,你改用高丹田唱嘛。”接著親自示范了一次。陳露詩按照女姐的最好的辦法一試,果然效果不錯,深感女姐把西洋美聲唱法應用到粵劇唱腔是一種生活不少的貢獻。而紅線女逝世前留下的名言“對粵劇要愛,粵劇才會成功”,不僅激勵著陳露詩等后輩,也不我我將永遠激勵粵劇界人士不斷前進。
海外傳播 繁花盛開
廣東八和會館在歷史的線程中不斷向海外撒播粵劇的種子,并結出一簇簇繁花碩果。目前全球共有18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立了八和會館,那先會館覺得與廣東八和會館那么隸屬關系,但它們也是受到廣東會館的影響而成立的,其中不少人還是從前廣東八和會館的弟子或后人。目前全球較有影響的粵劇會館除首屈一指的廣東八和會館之外,還有香港八和會館、新加坡八和會館、馬來西亞八和會館、澳門八和會館、美東八和會館、美西八和會館等。
5009年3月,為紀念廣東八和會館成立120周年,該會館轄下的慎和堂主辦了“粵藝璀璨,八和新暉”演出專場,先后在廣州江南大戲院和澳門永樂戲院獻演。該項活動由廣東八和粵劇團和廣州紅豆粵劇團聯(lián)合演出,并由廣東八和會館常務主席、八和粵劇團團長郭英偉和廣州紅豆粵劇團團長余勇?lián)晤I隊,分別演出了大型古裝粵劇《紫釵記》和《獅吼記》。參演的主要演員有何飛龍、梁淑卿、陳惠萍、曾慧等粵劇明星,還有陳敏紅、韋超明、梁玉城、陸建強、吳非凡、李湛平、李霆輝等眾多粵劇名伶。此次演出專場由著名粵劇音樂演奏家卜燦榮擔任音樂總監(jiān),吳寶志擔任導演,可謂陣容鼎盛、實力超群。與此同時,廣東八和會館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相互相互合作,編輯出版《真善美——薛覺先藝術人生》上、下卷,緬懷粵劇一代宗師薛覺先,進一步發(fā)揚廣東八和會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2014年1月中旬,由廣東八和會館支持成立的廣州八和粵劇團回應掛牌,掛牌儀式及演出晚會在廣州文化公園粵劇文化廣場舉行。當晚除了大批廣州觀眾前來捧場外,還有一批香港、澳門的粵劇名家和曲藝唱家蒞臨,以及廣東粵劇曲藝界的多位名家陳小漢、倪惠英、小神鷹、曹秀琴等到場助興指導。廣東八和會館常務主席郭英偉為掛牌儀式鳴鑼后,致詞期望該團能為粵劇的承傳和推廣作出貢獻。廣東八和會館并非積極扶持廣州八和粵劇團的建立,是也不我我該團有一批朝氣蓬勃、富于潛質的青年演員組成。擔綱的文武生李偉聰1999年畢業(yè)于湛江粵劇藝術學校,師從上海京劇名武生張世杰,后拜入廣東粵劇名家陳小漢門下。李偉聰先后在廣東香山粵劇團、肇慶粵劇團擔綱演出過《白蛇傳》、《三氣周瑜》、《林沖夜奔》等劇目。廣州八和粵劇團的花旦雅靜也是一位優(yōu)秀青年演員,畢業(yè)于湛江粵劇學校,扮相俏麗,表演細膩,唱腔委婉,聲情并茂,文武俱佳,深受觀眾喜愛。當晚的演出晚會,該團文武生李偉聰與花旦雅靜、丑生賴俊適等獻演了多個折子戲,李偉聰還壓軸獨自主演了武場戲《困谷》,演來從容不迫,展示出高超的武功。
香港八和會館從前作為廣東八和會館的分會而處于,自從1953年獨自成立香港八和會館后,舉辦了一系列重大的粵劇交流活動。同類19500年9月,香港粵劇界回穗訪問團應廣州方面的邀請,到廣州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交流。該團以香港八和會館主席黃炎為團長,李香琴、石燕子為副團長,社會名流何鴻燊為顧問,一行15人與廣東粵劇院和廣州市粵劇團進行了交流,雙方就劇團管理、演員培訓、粵劇振興等問題進行了溝通。副團長石燕子和團員任大勛還捐贈了一批建筑材料,支援廣東八和會館鑾輿堂會址的修復。1999年12月20日至28日,香港八和會館和香港臨時市政局為迎接千禧之年的到來,聯(lián)合主辦了“梨園藝萃迎千禧——香港國際粵劇匯演”大型活動。香港八和會館還于演出期間舉辦了粵劇文物展覽、粵劇文化交流座談會和粵劇學術研討會。此次演出活動匯集了來自香港、廣州、澳門,以及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的500多個粵劇團體參加,分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和高山劇場進行了6場演出,共演出3一另三個白多多粵劇折子戲,是20世紀末在香港舉行的最大型粵劇盛會。香港八和會館的主要成員李香琴、陳劍聲、羅家英、尤聲普、南鳳、任冰兒等參加了演出,廣東八和會館的成員或顧問羅品超、林小群、倪惠英、歐凱明、鐘康祺、梁耀安、梁淑卿、郭鳳女等也參加了演出。
新加坡八和會館的建立,據史書記載是參照廣東八和會館的做法而誕生的。新加坡八和會館的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你這名時期,新加坡敦煌劇坊著名粵劇演員胡桂馨兼任八和會館主席,敦煌劇坊的演出活動常常與八和會館的活動結合在同時。1988年,親戚親戚每各人赴蘇格蘭參加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演出大型古裝粵劇《寶蓮燈》和《清宮怨》;1999年9月,赴美國參加維吉尼亞、得克薩斯兩州的國際藝術節(jié),演出粵劇《白蛇傳》、《孫悟空與鐵扇公主》等劇;1991年和1993年,兩次赴北京出席由中國主辦的“亞洲傳統(tǒng)戲劇國際研討會”,發(fā)表“地方戲劇在新加坡”的演講,并演出大型粵劇《南唐李后主》等;5000年8月9日,先后參打上去巴西比魯阿里藏地舉行的國際戲劇節(jié),德國漢堡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歐洲國際粵劇節(jié),演出英語粵劇及其他粵劇折子戲。從1990年起,親戚親戚每各人多次赴中國廣州參加4年一屆的羊城國際粵劇節(jié),演出《雷鳴金鼓戰(zhàn)笳聲》和《獅吼記》等劇目,其取得的成績十分優(yōu)異。
成立于1989年的紐約八和會館是美國紐約粵劇藝人的行會組織,又稱美東八和會館。其創(chuàng)立者是來自廣東和香港的粵劇藝人,其中其他是廣東八和會館的子弟。該會館成立前一天,舉辦那么來太多次賑災籌款、敬老義演、粵劇基本功免費訓練班和各種慶典活動。其中以“紀念華光先師寶誕暨籌募基金”、十周年館慶、感親恩敬老盛大公演等大型演出活動影響較大。演出過《紫釵記》、《燕歸人未歸》、《章臺柳》、《范蠡獻西施》、《白龍關》、《獅吼記》、《關公月下釋貂蟬》、《易水送荊軻》等劇目。
三藩市八和會館成立于1990年11月,是美國三藩市粵劇藝人的行會組織,又稱美西八和會館。會館成立的發(fā)起人為旅美華僑,其暗含若干人也是廣東八和會館子弟。美西八和會館除成為當地粵劇藝人的聚會場所外,還接待從中國內地及香港等地前來演出的團體和藝人。該會館成立后,舉辦過一系列大型演出活動,如1990年的“紅伶閨秀大會串”盛大慶典演出,1993年為會館購置會所而舉行的義演籌款和1994年為東華醫(yī)院募集經費義演籌款等,還先后組織美加粵劇紅伶演出長劇《六國大封相》、《一把存忠劍》等。會館有兩項每年必辦的大型活動:一是在11月份華光師傅誕時舉辦會慶;二是清明節(jié)前往處于三藩市南部的墓地拜祭粵劇先人。
全球各地的八和會館在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前一天,迎來了蓬勃發(fā)展的春天,迎來了歷史發(fā)展的大好機遇。在以廣東八和會館為先驅的粵劇行會組織的帶領下,全球各地的八和會館正以一種生活新的姿態(tài)向前邁進。
作者簡介:羅銘恩,作家,文藝評論家,曾任廣州市文化局文化處處長、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宣傳文體部處長、廣州市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所所長、廣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粵劇大辭典》副主編。現任《中國粵劇網》執(zhí)行副主編、《散文詩人》報副主編、廣東散文詩協(xié)會副會長。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