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河南曲劇
- 時間:
- 瀏覽:0
- 來源:愛戲網(wǎng)
早在民國15年(1926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七,由河南省臨汝縣大張村關云龍所率領的劇社"同樂社"(由高蹺曲"玩友"(業(yè)余性質的演員)朱萬明、馬清波、陳書奇、李富生、鄭君等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縣潁陽鄉(xiāng)三里李洼村演出,因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蹺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保長,李門祖長,哄過戲)提出一定要他們?nèi)サ舾哕E站在臺子上唱曲子。由觀看演出的農(nóng)民將運載莊蹺的牛車搭成高臺,他們跪地對天發(fā)誓不許外傳后,去掉高蹺拐子登到臺上演唱,演唱了《許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劇目。這使高蹺曲子走上了臺子曲子。二個月后,農(nóng)歷六月十三日,李洼村這天年年為龍王廟唱廟會戲,,就在廟門前壘個0.5米高的一個小臺子,上面打了棚,后面掛了一大塊紅布,叫遮堂布,這就像舞臺了,由伊川的.孔海東,劉金水,郭太超....登封的王天水,宋六金,李圪嗒.....等二十人在舞臺上唱了曲子戲,模仿當?shù)氐脑秸{(diào)和高調(diào)(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銅器。唱的有“丁郎認父”“天河記”“劉全進瓜”“武松殺嫂”“書館會”等。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從此,臺子曲子走上了舞臺曲子,叫河南曲子,后又命名河南曲劇。河南曲劇正式在李洼村誕生了。廟會戲后,消息傳的很遠,來邀請為他們祝興演唱的不斷,就招來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員外出演唱,又在紅布上寫了“醒民劇團”四個大字。這是國內(nèi)最早的曲劇團,也是中國第一個曲劇團,在1927年開始到外地演出謀生。很快影響到附近縣鄉(xiāng),又有了多家演唱組織。這種去掉高蹺在舞臺上演出的形式,在20年代后期已較普遍。也影響到了朱萬明,他們在1928年,又在洛陽看了文明戲(通俗話?。┑难莩龊?,受到相當大的啟發(fā),思想有所轉變,便與"玩友"結伙進城,在洛陽老集的一個炕院("勝利舞臺"原址)演出《戒大煙》、《放足》、《李豁子離婚》等時裝戲,受到歡迎。30年代起,舞臺曲子逐漸向兄弟劇種學習表演程式,戲劇的伴奏樂器也逐漸增多,逐漸發(fā)展成為健全的"文武場",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戲曲,向正規(guī)化的方向發(fā)展。曲劇在吸收了豫劇、京劇等戲曲劇種的打擊樂,并根據(jù)演唱伴奏需要豐富了管弦樂,劇目也漸漸由演家庭生活戲而偏向于演歷史戲(袍帶戲),由演中小型戲而演大戲,各行當也逐漸完善起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