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的歷史沿革

  • 時間:
  • 瀏覽:0
  • 來源:愛戲網(wǎng)
  • 莆仙戲
  • 莆仙戲,因形成于興化地區(qū)(今莆田、仙游),用興化方言演唱,故俗稱“興化戲”。它流行于莆田、仙游兩縣、惠安縣北部及福建南部興化話流行的地區(qū)。

    莆仙戲濫觴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關(guān)陳謨在《閩中雜記》中記載:“興化戲劇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莆田詩人劉克莊(1187~1269年)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在故鄉(xiāng)看到莆仙戲演,曾賦詩描述當(dāng)時盛況:“抽簪脫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兒女相攜看市優(yōu),縱談楚漢割鴻溝”,“陌頭俠少行歌乎,方演東晉談西都”。可知,所演劇目多以歷史故事題材為主,并包含某些宋、元南戲古老與罕見的劇目。

    明、清時期,是莆仙戲發(fā)展、繁榮的時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書》卷八《風(fēng)篇》中記載了莆仙戲使用的特殊樂器笛管:“以葭蘆為之,莆中謂之蘆笛。然亦莆中多此,豈余所見未廣耶?”演員的冠飾也很有特色:“弁如幘,但當(dāng)耳有兩手耳。余少時于戲場見之,猶有吉祥之意?!遍L樂人謝肇在《五雜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記曰:“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閩音”。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黃金龍辦起私人家班:“集戲子一班為”(清?陳鴻《清初莆變小乘》)。而民間班、社大發(fā)展,據(jù)清陳鴻《莆靖小紀(jì)》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二月廿九日迎春,戲子廿八班,共妝春架四十八架,官民共賞新年?!鼻《吣辏?762年),莆田北關(guān)頭亭瑞云祖廟,嵌立一塊“志德碑”,上列戲班共32班,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加了12班,達到鼎盛時期。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僅仙游一縣就有戲班60多班。當(dāng)時,湖南人陳盛韶任仙游縣令,他在《問俗錄》中記載:“俗喜歌舞,里巷婚喪,靡不演劇,而價亦廉。合邑60余班,閩人通稱七子班。樂操土語,別郡人終日相對,不達一語”。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從清中葉到清,莆田、仙游兩地的戲班達到150多個。并從昆曲、弋陽腔亂彈聲腔中吸收了大量傳奇劇目,改調(diào)而歌,使莆仙戲傳統(tǒng)劇目更為豐富。

    猜你喜歡

    莆仙戲名家朱石鳳

    朱石鳳,仙游縣人,1927年出生,莆仙戲著名導(dǎo)演。朱老幼年家境貧寒,十歲就入私人戲班從藝,攻文旦、花旦、跨青衣,并逐步成為該戲班的主要演員,先后在《十八條》、《薛仁貴》、《劉知

    2022-05-28

    莆仙戲名家陳仁鑒

    陳仁鑒,戲曲編劇。福建仙游人。1945年畢業(yè)于福建省立師范??茖W(xué)校藝術(shù)科。曾任中學(xué)教員。建國后,歷任仙游縣編劇小組編劇,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劇、副所長,中國劇協(xié)第三屆理事。合著莆

    2022-05-28

    莆仙戲名家王國金

    王國金,1940年出生,仙游縣賴店鎮(zhèn)人,從小送給人做童養(yǎng)媳,十二歲從涵頭(涵江)逃回。十四歲到鯉聲劇團探親,藝委會主任陳仁鑒發(fā)現(xiàn)她的藝術(shù)潛質(zhì),說服領(lǐng)導(dǎo)留下她。先學(xué)小生,不久拜陳

    2022-05-28

    莆仙戲名家王少媛

    王少媛,女,1964年出生,福建仙游縣蓋尾鎮(zhèn)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福建省莆仙戲劇院院長。

    2022-05-28

    莆仙戲第一旦王少媛

    王少媛被譽為福建省“莆仙戲第一旦”的王少媛,女,生于1964年10月,仙游縣蓋尾鎮(zhèn)仙華村人,中共黨員,工青衣,兼工閨門、花旦,國家一級演員,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戲劇

    202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