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梅蘭芳到袁雪芬——略論戲曲的戲劇觀的嬗變

  • 時間:
  • 瀏覽:178
  • 來源:愛戲網(wǎng)

  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具有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等演劇特征,至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四大名旦”光照劇壇之時,戲曲演劇特征臻于極致。就藝術思想而言,戲曲演劇特征體現(xiàn)了一種寫意戲劇觀——黃佐臨稱之為梅蘭芳戲劇觀。

  寫意演劇體系有著美妙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方法,原是生動活潑富于生命力的,但是當它完善了,也就凝固了,難免產(chǎn)生形式主義的弊端,拉開了與生活的距離,處于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尤其如此。于是,“頗有人憂慮二黃劇快要倒壞了”(程硯秋《我之戲劇觀》)。憂慮并非沒來由,而京劇之所以沒有“倒壞”,是一批優(yōu)秀藝術家紛紛起而改革、力除弊端的緣故。

  梅蘭芳不停地積小改成大改。他對傳統(tǒng)戲《貴妃醉酒》作過兩處修改,一處是把優(yōu)美的臥魚身段釋作嗅花,另一處是楊貴妃打力士嘴巴,由用手打改為用水袖打。兩處修改都是從生活出發(fā)的,嗅花成了臥魚的生活依據(jù),袖打嘴比手打嘴更美些,看似離開了生活形態(tài),其實倒是切合了楊貴妃高貴的身份,因而準確地表現(xiàn)了生活。茍慧生的不懈努力也有成效,他所創(chuàng)造的京白化的韻白,既有音樂性,又接近口語,易聽易懂。他的表演講究性格化和生活化,為畢肖劇中勞動婦女形象,改變了傳統(tǒng)旦角蘭花指和手藏袖內(nèi)的陳規(guī)。周信芳力求表演的生活氣息和真實感,故注重做工和念白,有意識地引導觀眾把聽戲變成看戲,他還以細節(jié)的細致真實著稱。歐陽予倩則以程式的目的性和情緒體驗為其特色。

  梅、荀、周和歐陽等人的改革,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目標——適度地寫實求真。這是因為,“舊戲真正感人的地方每每正在它的寫實力”(周揚《關于地方戲曲的調(diào)查研究工作——致程硯秋先生的一封信》)“京劇發(fā)揚光大的路就是要善于運用它的技術積累,著重體現(xiàn)生活的真實”(歐陽予倩《京戲一知談》)。這種改革是對寫意戲劇觀的必要補充。

  適度地寫實求真改善了京劇的狀況。那么如果加大寫實的分量,將會出現(xiàn)怎樣的前景?那便是新越劇的出現(xiàn)。

  30年代后期,越劇才屆而立之年,便已風靡上海,先后出現(xiàn)了“三花一娟”(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越劇的“四大名旦”。姚水娟曾主演《燕子箋》一劇,這出戲程硯秋想演未能演,原因是京劇程式過嚴,而越劇演來卻很自如,顯示了青年越劇的活力。

  然而越劇的劇目大都思想陳舊,藝術性差。劇目的陳舊與演劇體系有關,越劇的演劇形式和演劇方法,來自京劇和紹興大班,因此,京劇、紹劇的形式主義弊端在越劇中也有所反映。所幸越劇界有識之士居安思危,姚水娟、筱丹桂首先編演新戲,棄舊圖新。繼而袁雪芬及其合作者從1942年起,自覺地全面地推行了越劇改革。

  越劇改革者們向話劇、電影學習,取消幕表制,建立編導制,頻繁編創(chuàng)新劇,充分發(fā)揮導演在綜合藝術中統(tǒng)籌全局的作用,帶動各藝術部門的改革,演出形式由傳統(tǒng)的分場改為話劇式的分幕,接納立體布景和燈光。1933年程硯秋赴歐考察戲劇后,曾展望中國舞臺必將采用歐洲的導演制和燈光,這個新事物通過中國話劇的橋梁落戶在越劇舞臺了。不過越劇的分幕仍以分場作為輔助,保留著一定的時空自由。此外,還改進服裝、化裝、充實樂隊,創(chuàng)制新腔。

  改革的核心內(nèi)容是學習話劇、電影重視刻畫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真情實感的現(xiàn)實主義方法,進行表演藝術改革。首先,要求演員在舞臺上有充實的內(nèi)心體驗。重體驗是適應現(xiàn)代劇場演出的需要的。如越劇歷來表演人物受到精神刺激時,總是“哎呀”一聲,隨著鑼鼓點做斗雞眼,裝作昏倒。袁雪芬一反常規(guī),她演《斷腸人》(敘陸游與唐琬的愛情故事),為表現(xiàn)方雪影(即唐琬)聽到姑母悔婚時的震驚和悲痛,借鑒葛麗亞·嘉遜在影片《居里夫人》中的演技,作長時間停頓,四顧茫然,后把視線落在一個木魚上,才放聲哭出來。這個新的處理,細致而強烈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感情。以此為始,真哭真笑的表演在越劇中被推廣開去。后來,袁雪芬主演為越劇改革奠基的劇目《香妃》(南薇編導),演到第三場幕外,香妃發(fā)現(xiàn)丈夫小和卓木的頭顱而痛不欲生時,又一次以充實的內(nèi)心體驗征服了觀眾。琴師周寶財也被演員的情緒所感染,被譽為“越劇音樂的一大革命”的〔尺調(diào)〕,就是在此處的一個唱段中,由演員和琴師配合著即興創(chuàng)作出來的。

  學習話劇、電影其實并非新課題,周信芳就接受過話劇、電影的深刻影響,他本人甚至扮演過話劇《雷雨》中的周樸圓,所以他把話劇演員化身為角色、保持情緒貫串、與同臺演員交流等方法,都運用到京劇表演中來,產(chǎn)生充實的內(nèi)心體驗并借助程式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著名話劇、電影演員趙丹,曾盛贊周信芳擯棄刻板模仿、運用內(nèi)心體驗的性格化表演才能。同為內(nèi)心體驗的表演,周信芳與袁雪芬有何不同?簡單地說,周的內(nèi)心體驗離不開程式表現(xiàn),他僅僅以適度寫實化保留并完善整套程式。正如程硯秋所表述的,舊劇向話劇、電影等兄弟藝術學習,“必需要融會地來吸收”(《關于地方戲曲的調(diào)查計劃》)。周在《四進士·盜書》中一段啞劇表演極其細致真實,又是極其程式化的。而袁雪芬則要用接近生活形態(tài)的表演傳達角色感情。對于程式不論是以前從京劇和紹興大班搬來的,或是后來從昆曲學來的,決不全盤保留,也就是說,她要打碎整套程式當然也不一概取消,而是有所取舍,有所改造。故周的表演是有生活的程式化,袁的表演是有程式的生活化,

  越劇改革者們把傳統(tǒng)程式分為三類加以處置。

  對某些變形大而且刻板的程式舍棄之,代之以接近生活形態(tài)的動作,如前述把《斷腸人》中的哭頭,改為真哭,所謂接近生活形態(tài)的動作或稱生活動作,不等于話劇動作,更不等于實際生活中的動作,而是節(jié)奏鮮明的優(yōu)美的舞蹈化動作。此外,某些表演程式,如人物出場的上場引子、定場詩和自報家門,化裝程式,如臉譜、貼片子、包大頭,服裝程式衣箱制,均在舍棄之列。此其一。

  對那些形似生活的表演程式,如圓場之類取用之,組織到生活化表演中去。此其二。

  對那些比較抽象的表演程式加以改造,依據(jù)鋪敘情節(jié)和刻畫人物性格的需要,賦予程式以具體內(nèi)容。試以“亮相”為例,傳統(tǒng)“亮相”的塑像式姿勢集中顯示人物精神狀態(tài),這種人物精神狀態(tài)不必一定有特定內(nèi)容。無特定內(nèi)容,就容易導致脫離人物和情節(jié),單純賣弄技巧,把人物的“亮相”蛻變?yōu)檠輪T的“亮相”,越劇把“亮相”糅合進生活流程,保持其雕塑美,于瞬間表現(xiàn)人物的氣質(zhì)和心理,虛為實用,把寫意的“亮相”改為寫實的“亮相”。祥林嫂第一次出場,挑著柴擔,右肩前,左肩后,觀眾看不到她的臉。當她從眼梢發(fā)覺衛(wèi)癩子走來,預感到將要發(fā)生什么事,于是她隨著柴擔的換肩回身看衛(wèi)癩子,形成一個不露痕跡的“亮相”,從而透露出祥林嫂對自己命運的一絲憂慮。此其三。

  魯迅說過,“舊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刪除,既有所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jié)果是新形式的出現(xiàn),也就是變革?!痹絼鹘y(tǒng)程式的處置就是如此,結(jié)果實現(xiàn)了虛和實的結(jié)合,寫意和寫實的結(jié)合。

  又虛又實的表演,要求與布景在風格上統(tǒng)一起來,布景也有個虛實問題。越劇用景開頭照搬話劇立體裝置,過實了些,與表演不調(diào)和,以后才摸索出實景虛化的方法。方法之一是:用帷幕景,除外景和門窗、欄桿等,以帷幕代替硬景片?!读鹤!e親》一場以帷幕當墻片,它不是真的墻壁的模仿,又能產(chǎn)生墻壁的聯(lián)想,實中有虛。越劇用景還借鑒傳統(tǒng)繪畫構(gòu)圖,視劇情需要,只以有特征性、象征性的少量景物加以點染,加強寫意性。

  取舍改造傳統(tǒng)程式和實景虛化等,都是戲曲化的重要方法。滬劇曾采用文明戲分幕演出形式和立體裝置,至40年代初期又開始建立編導制,也借重了話劇、電影的形式和體制,但是它淡化程式,也沒有使實景虛化,故它別有一番舞臺景象。

  戲曲中虛實兩種成份是對立的統(tǒng)一,它們之間的比例是可變的,虛實比例的不同,決定了劇種形態(tài)的不同,或以虛為主導,如京、昆劇;或以實為主導,如滬、粵??;或虛實結(jié)合,虛附麗于實,如越劇。所以一位越劇演員說,越劇表演“不同于京劇、昆曲,洋溢濃厚的生活氣息;又不同于滬劇,有著鮮明的戲曲規(guī)范”(劉覺《對越劇表演藝術特點的探討》)。

  改革后的越劇被稱為“新越劇”。新越劇削弱了戲曲的虛擬性和程式性,但發(fā)展了戲曲的綜合性,在唱、念、做、打、表演藝術的綜合之外,建立了編、導、演、音、美綜合體制,還居然成功地引進了話劇的方法,把寫意和寫實結(jié)合起來,逼近真實的境界,顯著改變越劇舞臺風貌。新越劇是新戲劇觀念的產(chǎn)物。

  建立新演劇體系的豈止越劇一家。

  在北方,有一個與越劇差不多同齡的評劇,它受過京劇和梆子的影響,一度幾乎被京劇同化了去,但終于保住了民間小戲自由活潑的個性?!熬乓话恕笔伦兒?,大批評劇演員流入天津、北京,評劇在大量移植話劇、電影劇目和吸收文明戲演員的過程中,又深受話劇、電影的影響,采用寫實的演出形式和內(nèi)心體驗,逐漸形成類似越劇表演的特點,“既有話劇的寫實,又有戲曲的程式技巧,而且好就好在不生硬,運用自如,逼真可信”(新鳳霞《戲曲程式生活化淺談》)。

  據(jù)評劇演員新風霞回憶,40年代前期,她所在戲班移植話劇《雷雨》,她運用程式和話劇寫實方法把四鳳演得活潑天真,很快唱紅了。評劇《雷雨》與話劇《雷雨》打?qū)ε_,話劇演員唐槐秋夸獎新鳳霞,請她去演話劇四鳳。新風霞回答:“不,我們是戲,你們是話。戲要學,話誰都能說。我還是在我們這里唱戲,不去你們那里說話?!贝鹫Z雖然對話劇評價有誤,但是也表明當評劇吸收了話劇寫實方法,又繼承唱、念、做、打傳統(tǒng)時,它的藝術手段是豐富多樣的。

  評劇演變與越劇改革不謀而合,這是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相同之故。更多的地方劇種,則是受了新越劇啟示走上改革之路的,這始于1952年10月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會上,越劇的舞臺新貌使人大開眼界。就說黃梅戲吧?!短煜膳洹酚捌瑢а菔瘬]認為,“黃梅戲的表演形式又與京劇或昆劇那種凝固難動的形式很不相同。它的彈性很大,不必受程式的限制而自成一套”(《〈天仙配〉導演手記》)。黃梅劇種唯其“彈性大”,才便于學習話劇、電影,這種學習是通過排演新戲和拍攝影片,在新設的導演制下進行的。

  越劇排演新戲《春香傳》,黃梅戲也跟著排演《春香傳》。黃梅戲春香扮演者王毓琴,仿效越劇春香扮演者王文娟,直接到生活中去了解朝鮮風俗民情,提煉人物性格化動作,尋找對角色的感覺。這位演員認識到,“除了藝術表現(xiàn)手段(唱、做、念、打)之外,更重要的是演員要有激情,也就是要賦予人物充沛的內(nèi)在感情?!惫?,她照此辦理,出色地塑造了一個情操高尚、外柔內(nèi)剛的古代朝鮮少女形象。黃梅戲春香與越劇春香都有細致的性格描寫和情感抒發(fā),因為演員運用的創(chuàng)作方法是一樣的。黃梅戲就這樣一躍而成為地方戲曲的新秀,而且由于它古今題材皆能,唱腔委婉清新,大有后來居上,壓倒越劇老師之勢。

  不論是與越劇改革不謀而合,或者受越劇改革的啟示而有意仿效,那些民間小戲都紛紛集合到由越劇首倡、以越劇為代表的改革旗幟下了。

  新越劇帶動了民間小戲的改革,它對京劇等地方大戲有何作用?

  1945年,越劇改革已見成效之時,梅蘭芳、周信芳、歐陽予倩和田漢等人,在上海參加京劇改革座談會,歐陽予倩在京劇中率先建立導演制,但由于角兒制沒有破除,導演制暫時還難以推廣。在此后的10余年間,京劇的變化是緩慢的(但編演新戲是很有成績的)。直到60年代前期,大力編演京劇現(xiàn)代戲,才出現(xiàn)突破性進展。

  當時,《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一批京劇現(xiàn)代戲,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現(xiàn)代生活內(nèi)容與傳統(tǒng)形式之間的矛盾,它們是現(xiàn)代戲,也是京劇,是現(xiàn)代化的,也是京劇化的.這批京劇現(xiàn)代戲突出的成就在音樂改革,那些兼有時代感和京劇味的唱腔至今廣為流傳。演出形式是分幕制、布景和燈光。有時室內(nèi)場景是固定的,室外場景是虛擬的、流動的。布景簡約,無礙于表演。臉譜、水粉化裝和衣箱都取消了。表演程式如水袖功、帽翅功、翎子功、甩發(fā)功等都舍棄了。凡有助于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則盡可能加以利用,如李鐵梅在唱段中高舉紅燈跑圓場,李玉和進出刑室的表演化用《連環(huán)套》和《獨木橋》的程式,亮相被細心地安在舞臺動作和音樂節(jié)奏中。李奶奶首次出場,幕啟時已在場上,跟著〔鳳點頭〕鑼鼓點劃火柴、點燈、捻燈、提燈,然后自然亮相,顯示這位革命老人深沉堅毅的氣度??傊?,還是那一條——在生活化的基礎上利用程式,當時所說的“要程式,不要程式化”一語應作如是解。

  京劇現(xiàn)代戲表演藝術最重要的一點,人物形象必須有內(nèi)在情感,不失京劇特點的人物外部動作要服從于傳達內(nèi)在情感需要。袁雪芬說:“過去一般京劇,多半依靠外部動作來表演人物的,而《紅燈記》不然,它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時,以強烈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超過外部動作。”黃佐臨也說:“過去話劇界認為話劇的特點和任務在于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認為這是話劇的“拿手好戲”?,F(xiàn)在看來,像京劇《紅燈記》那樣,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方面也很有力量。”

  再有,行當程式也被沖破。人物大體上有行當歸屬,但不為行當所限,可吸收其他行當和其他藝術門類的素材,一切從生活出發(fā),從人物出發(fā)。《紅燈記》中李玉和屬文武老生,李奶奶屬老旦,鐵梅屬花旦,鳩山屬花臉。

  僅據(jù)上述,我們即可看到,京劇現(xiàn)代戲的實踐,已經(jīng)不是前輩們局部改革所能包容的了,它是越劇改革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由于它所反映的是現(xiàn)代生活,破舊立新的幅度更大。但在總體上,它的美學原則和藝術方法論依然是寫意與寫實結(jié)合,其間,不同劇目在虛實比例上是有差異的,《紅燈記》、《沙家浜》從滬劇移植,寫實成份大些;《智取威虎山》直接從小說改編,較多體現(xiàn)京劇寫意的傳統(tǒng)。京劇現(xiàn)代戲鋒芒初試,尚不成熟,有時難免有虛實結(jié)合不當?shù)钠凭`。但只要堅持實踐,自能漸入佳境。

  近年,伴隨著新編京劇古代戲《曹操與楊修》的成功,被稱為“馬科現(xiàn)象”的梅蘭芳寫意演劇體系,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寫實演劇體系實現(xiàn)了交融。縱觀50年戲曲改革歷程,“馬科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從現(xiàn)代戲開始的京劇改革遲早要擴展到新編古代戲領域,并對京劇改革作出理論概括。與“馬科現(xiàn)象”遙相呼應的有“余笑予現(xiàn)象”。余笑予是如何對付“京劇這個程式化表演嚴格得幾乎僵化的劇種”的呢?他的做法是:“在舞臺處理中注重京劇藝術特色表現(xiàn)的同時融進鄉(xiāng)土生活氣息,化程式為劇中人物所用,去掉了京劇程式中的固有套路,強調(diào)對人物心里情感的表現(xiàn),以情感人,而不是以技奪人”(《對戲曲演出樣式的覓求與思考》)。要程式,更要人物內(nèi)心情感,這條戲曲改革的基本經(jīng)驗,再次在余笑予的作品中得到驗證。

  鑒于越劇改革自身的巨大成就及其廣泛影響,鑒于越劇改革已被京劇改革所繼承和深化,可以認為中國戲曲在戲劇觀念上,已經(jīng)進入寫意與寫實結(jié)合的新階段,那就是我們稱之為袁雪芬戲劇觀的階段。

  至于梅蘭芳戲劇觀,它不會過時,它是永存的。作為其載體的優(yōu)秀京劇傳統(tǒng)劇目,將繼續(xù)在國內(nèi)外舞臺上受到激賞。它作為構(gòu)成戲曲改革的基礎存在于新戲曲之中,它存在于布萊希特的《伽里略傳》之中,存在于黃佐臨的寫意話劇《中國夢》之中,它還存在于戲曲新程式如漢劇《彈吉他的姑娘》的“電話圓舞曲”之中。

  1962年黃佐臨先生發(fā)表《漫談“戲劇觀”》一文,意在“打開我們目前話劇創(chuàng)作只認定一種戲劇觀的狹隘局面”。30年后,胡導先生在越劇改革50年學術研討活動中,提出并論述了袁雪芬戲劇觀的存在,也是要打開目前我們戲曲創(chuàng)作只認定一種戲劇觀的狹隘局面。兩位先生的宏論,都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使我茅塞頓開,于是記下心得如上,粗疏以至于謬誤在所難免,敬請先生和方家、讀者指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1994年7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重新走向輝煌——越劇改革五十周年論文集》

猜你喜歡

本真京劇啟蒙國圖實驗基地9.7

不一樣的京劇解讀,不一樣的京劇啟蒙;用教育手段解讀京劇,京劇啟蒙游戲化??炜鞓窐穼W習京劇,享受京劇藝術的熏陶!我們誠摯相邀:9月7號新的學期開始了,歡迎小朋友們與我們同行。&n

2024-09-09

京劇起源于哪個朝代?

京劇起源于中國清朝。京劇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大約在乾隆(1736-1795)至道光年間(1821-1850)。具體來說,京劇是在1790年左右,由來自安徽的

2024-08-27

韓國和中國共同的節(jié)日有哪些

韓國和中國有一些共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通常源自儒家文化圈,共同體現(xiàn)在兩國的歷史和文化中。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共同節(jié)日:1.春節(jié)(??/Sollal)中國: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

2024-08-22

3A游戲是什么意思

“3A游戲”或“AAA游戲”是一個游戲行業(yè)的術語,用來描述那些擁有高預算、高開發(fā)規(guī)模、高市場宣傳的游戲。這類游戲通常由大型游戲公司(如索尼、微軟、育碧、EA等)開發(fā)和發(fā)布,旨在

2024-08-22

于魁智、李勝素領銜 國家京劇院10月將赴臺演出

今天下午,京劇名家于魁智、李勝素領銜國家京劇院記者會在臺北舉行。邀請方表示,國家京劇院一行將于10月8日至13日在臺北戲劇院連演6場精彩好戲。去年,國家京劇院赴臺30周年演出,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