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伴奏樂器呼胡

  • 時(shí)間:
  • 瀏覽:0
  • 來源:愛戲網(wǎng)
  • 蒲劇
  • 呼胡,拉弦樂器。又名梆胡、胡蘆子。流行于山西、陜西等地。用于傳統(tǒng)晉劇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蒲劇伴奏。

    琴桿烏木、紫檀、紅木或花梨木制作。琴筒椰殼制,稱殼子。蒙桐木板。全長78、面板直徑14厘米。千斤又稱中碼,木制、骨制或銅制,用絲弦緊綁在琴桿(稱“擔(dān)子”)的腰部。兩軸,舊時(shí)張粗老弦或皮弦(羊腸制),現(xiàn)改用尼龍纏鋼絲弦。碼子用枸杞根或竹制作。弓子系馬尾,弓桿用細(xì)石竹制,或用兩塊薄竹片粘在一起制成。弓長80厘米。

    演奏時(shí),左手食、中、無名、小指戴皮制指套(手帽),可使發(fā)音更清脆、嘹亮。定弦稱“定調(diào)門”,依演員的音域而定,多定為bB、G、F、E調(diào)。內(nèi)外弦為Ia、mi或re、Ia弦。音域約十二度。弓法有連弓、抖弓、斷弓、頓弓、甩弓等。指法有揉弦、打弦、上下滑音等技巧。揉弦又有滾揉和鼓揉之分。滾揉是手指在弦上作原位上下滾動(dòng),發(fā)音柔和;鼓揉是用手指的力量壓迫琴弦,使發(fā)音略高,且剛勁有力。

    板胡類樂器用于山陜梆子系統(tǒng)地方戲曲伴奏已有較長的歷史。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吳太初《燕蘭小譜》載:“蜀伶新琴腔,即甘肅調(diào),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付之,工尺咿唔如話”(蜀伶,系指當(dāng)時(shí)山陜梆子藝人多為四川籍)。至近代,呼胡、二股弦、三弦、四股弦(月琴)已成為晉劇等梆子腔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稱文場四大件。也是地方戲曲耍孩兒的主要伴奏樂器,又稱第一大板胡、正弦。

    猜你喜歡

    蒲劇伴奏樂器戰(zhàn)鼓

    戰(zhàn)鼓,外形與堂鼓相似,但鼓身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稱。舊時(shí)曾用于宗教音樂和民間婚禮儀式樂隊(duì)中。北京雍和宮藏有一面直徑1米左右、鼓身僅高20厘米的扁鼓?,F(xiàn)在用于民間器樂合奏、舞蹈、

    2022-05-26

    蒲劇伴奏樂器木魚

    木魚,打擊樂器。原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樂器。明王折《三才圖會(huì)》:“木魚,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今釋氏之贊梵吹皆用之”。清代以來流行于民間。木魚呈團(tuán)魚形,

    2022-05-26

    蒲劇的伴奏

    蒲劇伴奏樂器包括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呼胡笛子二股弦、二胡、三弦、大嗩吶與小嗩吶。武場主要樂器是鼓板、雌板、梆子、馬鑼、鐃鈸、小鑼、鉸子、堂鼓、戰(zhàn)鼓、碰鈴、云鑼、道鑼、木魚

    2022-05-26

    蒲劇伴奏樂器云鑼

    云鑼,出現(xiàn)于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云轍,又名云,民間又稱九音鑼。藏族稱丁冬、丁當(dāng)。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diào)的樂器。常

    2022-05-26

    蒲劇伴奏樂器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xiàn),稱“奚琴",宋代稱“嵇琴”。一般認(rèn)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fā)展而來,現(xiàn)已成為我國獨(dú)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xiàn)深沉、悲凄的內(nèi)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2022-05-26